[好書推薦] 隱藏的邏輯 書摘(上)

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
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

[導讀] 
作者Mark Buchanan的作品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系列, 曾任Nature 和New Scientist editor . 著有連結Nexus, Ubiquity等書. 他能以大量例證及簡潔的邏輯概念一步步帶入及介紹書中的中心思想. 而且主題也都是我相當感興趣的主題: Complex science.


在隱藏的邏輯一書中的中心思想是: 雖然在社會群體裡每個人都是不可預測的個體, 但集合在一起之後的群體行為, 卻是可以預測的. 群體中(無論是經濟市場, 社會體系或賽局中等)自然會自我組織出主導群體現象的簡單邏輯.


精彩之處在於Buchanan打破傳統不合理的將假設個體為完全理性, 將人的心智運作解析為首先會先以演化已久的本能反應, 以簡單規則解決問題. 之後才會運用到理性思考慢慢地以適應性學習經驗法則, 並強調人的模仿天性. 將這些規則轉化成數學模式可以解釋許多現今社會及經濟市場等無法解釋的現象. (參照第三四五章)


而對於像利我或利他問題, 及如何由自我群體認同到社會體系的凝聚力, 結合了前面討論的個人心智運作, 接都有相當創新且精彩的論述! (參照第六七八章) 是對社會科學或群體複雜科學有興趣者絕不可錯過的佳作!


-------------------------------------------------------------------------------------------
[前言: 找出隱藏的邏輯] 
在一開始以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謝林(Thomas Schelling)的兩套基於不同模式的棋盤實驗探討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關係, (結論: 即使人們心中完全沒有種族歧視但種族隔離的現象仍舊存在). 帶入主題: 表象複雜的社會行為, 背後的起因可能很單純. 也即 我們是完全自由不可預測的個體, 但集合在一起之後的群體行為, 卻是可以預測的. 這就是社會物理學的基本原則.


一. [重要的事模式, 不是人] 個體單元並不重要, 重要的事結構模式,人也一樣

是什麼原因使原本完全正常的人輕易地就陷入如納粹活動般群體瘋狂狀態, 其實並不像傳統般視為心理學上的狂妄行為.

在此介紹此書的中心想法: 樣想瞭解突然爆發的狂熱民族主義, 婦女教育與生育控制之間的奇特關連, 種族隔離現象, 甚至是大家感興趣的金融市場, 政治議題或流行趨勢, 我們應該以”模式”的角度來思考, 而不是從人的本身.

人潮及車潮以及史丹福Philip Zimbardo的監獄實驗的模式以簡單的方式也說明並不是某位個體決定了方向. 模式是從騷動和混亂當中自然發生的, 發生之後會自行獲得該有的能量和力道. 這是基於群體行為模式與自我強化的邏輯.

在物理學上討論的晶體,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組成分子或單位, 而是組成分子的自我組織方式與排列形式. 如果把人視為構成社會的結構單元或社會原子, 在自我組織機制下, 如亞當史密斯的看不見的手, 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甚至人潮和車潮都可以如此簡單的解釋.

在探討模式比人更重要這個理念的過程中, 我們看到群體行為是多麼精確的遵循數學模式.


二. [為什麼個人的行為無法預測] 只要有人政治這玩意早晚都會出現
第谷, 刻卜勒和牛頓展現了在科學上做好科學研究的典範, 建立了模式將自然複雜現象後的自然定律找出並往往可拿來預測. 但從John Stuart mill到亞當斯密斯到馬克斯, 認為可找出社會群體現象背後的科學法則的思想家, 都無法在人類社會或經濟學裡找出類似法則的模式. 最後的解釋是人太複雜了?

身為個體, 我們人是不可測的, 有理智也會情緒化, 有時善良也會有怨恨, 被幻想驅策也常常會上當, 也會犯錯. 而且人的科學不但要處理已經幾乎是無線複雜的個體, 還要處理不同的成長經驗的個體. 所以人類社會之所以這麼複雜,是因為人很複雜.

社會物理學提供了在此種包含無限複雜性下一種可能可探討社會群體現象的方法. 但在此之前必須對建構單元有基本的認識, 在社會科學上也就是探討”社會原子”, 看看作為個體的人在單獨情境中以及和他人互動時會有甚麼行為表現.

人類社會充滿各種回饋和自我組織的模式, 這些模式會設定出各自的條件使模式自我成長. 其實也正是數學上的渾沌現象.


三. [我們是摩登原始人] 人決策除了理性之外, 還可以靠著其他方式作決策, 效果甚至更好.
經濟學的傳統思維方式是將個體視為”完美理性”的人, 而像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Gary Becker主張罪犯犯罪, 工作結婚離婚, 養育小孩或做任何事. 理性選擇理論幾乎可以解釋人類所有的行為. 雖然事實上有大量證據顯示我們沒有一個人是生活在經濟學理論所依據的理性理想中. 但基於可行性大部分的經濟思想的中心仍是理性假設.

“一位理性的經濟學家在賽局裡卻是個輸家”, 我們每天都會碰到類似於泰勒賽局的競爭情況, 覺得光靠推理和邏輯根本應付不了真實的世界. 普林斯頓的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提出了一個想法:

Kahneman認為我們的心智運作其實包含了兩個系統, 只有一部份是理性的,在這部分我們以邏輯為基礎,有意識的處理資訊, 它的過程緩慢並且需要集中精神全神貫注. 不過這個理性而工於計算的心智, 卻架在另一個本能的心智上. 這個本能的心智是快速自動而難以控制的, 然後以一種先說了再問問題, 不需要任何理性分析的行事風格說出答案.

理性選擇的問題在於它把人類的腦子當成全方位的電腦, 但其實理性只有做某些事情時會相對輕鬆很多. 大腦是經歷百萬年演化出的產物, 他並沒有演化成完全解決數學問題處理邏輯的器官. 在他的結構和功能裡還遺留著協助人類祖先解決當時問題的本能, 而他們生活的世界和現在大不相同. 這些本能包括如 ”損失趨避 Loss aversion”, - 非理性的不喜歡潛在的損失.

Kahneman的兩套系統說明了: 當遇到一個全新的情況, 我們的本能系統(直覺)會做出即時反應, 用祖先遺留下來的心智工具來應付問題. 稍後我們的第二套心智, 才開始緩慢地猶豫地慢慢推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套系統(我們並非理性的計算機, 而是精明的賭徒) 是人類祖先在他們的行為裡內建了一組簡單的決策規則, 而這組規則的決策效果還不錯, 足以讓他們存活下去.

第二套系統(我們是有適應力的機會主義者) 真正使我們的理智發揮強大作用的,並不是邏輯, 而是我們的適應力. 先根據想法規則走一小步, 再調整. 理性思維本身, 通常就意味著一種嘗試錯誤的心理過程. 採取簡單步驟, 並且邊學邊調整.


四. [洞悉市場的走向] 根據適應性原則設計出來的市場模型, 不但可用來預測市場, 甚至可預測在不尋常的狀況下市場發生的變化.
人在複雜或不確定的情況下,0020如何進行推理. 現在心裡學告訴我們, 人類的邏輯推理能力只算的上是中等程度, 而且僅只做了適度運用. 不過我們辨識模式或配合模式的能力卻超強. 這在演化上顯然是非常有利的行為, 我們習慣在複雜的問題裡尋找模式.

傳統經濟學上價格的分佈或統計上,常會出現所謂的”鐘形曲線”. 而通常很難碰到離平均值很遠的值, 也不太可能在短期之內發生巨幅的變動. 但法國數學家Benoit Mandelbrot發現事實上應該是”厚尾現象”, 即遵循幕次法則Power law. 也就是尾巴降到零的速度放慢了很多. 這表示極端的事件並不像常態分佈預期的那麼罕見.

在各國股市或外匯市場, 壓倒性的證據顯示, 在各種類型的金融市場裡, 極端變動出現的機率遠比常態分佈預期應該出現的機率高很多. 當時沒有任何經濟理論能合理解釋這種現象, 最流行的解釋就是肇因於外在衝擊. 但證據顯示並不是這樣. 該如何解釋厚尾現象呢? 社會原子的基本行為依簡單規則行動, 同時得益於快速的適應力, 正可以解釋.

1960年心理學家Julian Feldman 認為人們很少依照邏輯思考來做決定, 而是透過簡單的法則, 以及從嘗試錯誤中學習, 特別是人們習慣從環境中辨識出模式, 然後進行預測. 在酒吧問題中每個個體會依照本身的資訊建立無數的理論來進行預估. 在這賽局理論裡有利的理論規則, 在人數漸漸增加時其他人也慢慢調適注意到這種模式. 但從群體中浮現出來的任何模式, 都將自然的引發代理人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到最後又會摧毀模式.

這是一種不斷循環的因果關係. 而以電腦模擬的結果總是表現出厚尾的傾向. 有真實市場裡常看到的大幅波動. 成功的原因在於用看似合理的適應學習來取代不合理的完全理性.

而在少數者賽局Minority Game裡, 發現到漂亮又令人驚喜的結果. 在少數者賽局裡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加, 事情會變的很不同. 當參加的玩家不多時, 玩家所持的行動策略有限不足以涵蓋所有可能的模式, 如果有有利及有意義的模式, 玩家會想盡辦法學會這模式加以運用. 如果沒人發現(群體策略的盲點), 這模式就會一直存在.

而如果參加賽局的人夠多則策略會涵蓋所有可能的模式, 則有利的模式都會被發現並且立刻被採用. 並有料的把這些少量的可預測性吃掉. 直到市場的可預測性完全消耗殆盡. 所有的可預測模式就會逐漸消失成不可預測的隨機狀態. 這種狀態很像相變. 而這時會有個體帶著策略離開, 市場又重新恢復可預測性. 真實情況的市場的確在某些時刻比其他時刻更可預測, 為可預測區間.
這模式加以運用. 如果沒人發現(群體策略的盲點), 這模式就會一直存在.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