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隱藏的邏輯 書摘(下)

五. [企鵝法則] 人就像企鵝一樣在缺乏資訊時會觀察別人及進行模仿,這是一種社會學習.

謠言和群體恐慌事件, 說明了人類似乎有一種普遍的傾向, 喜歡模仿別人的行為, 甚至很多流行潮流也都不是人類理性的行為. 為何人類這麼易於受到群體行為的影響? 社會原子遵循的規則除了有很大的模式辨認本事, 另外一項特徵就是模仿能力. 在某些情況這也是人類可使用的唯一策略. 我們也常常觀察到人有跟著大家走的傾向. 而這種從眾的傾向又更深層的生物根源. 甚至會影響到大腦對事物的判斷.

我們在缺乏資訊的時候,我們會像企鵝一樣觀察別人, 並儘量蒐集片段的資料. 模仿是一種正當的策略對個體和團體都有幫助, 它也是一種社會學習. 然而不管模仿的起源是甚麼, 重要的是在人類社會的因果之間, 很難找到關鍵, 因為由這種機制少數幾人的行為很快的就傳遞到很多人的世界. 就像連鎖反應一樣. 在經濟學上這種觀念類似”代表性個人” .

而群眾暴動事件, 以個體間模仿的行為並加上門檻值的設定. 就形成微妙的連鎖關係. 而敘事型的解釋, 會漏失掉這種微妙的細節而錯把結果歸因到群眾的整體特質. 法國的物理學家Jean-Philippe Bouchaud 發明了磁鐵理論可以替人類行為建立出一套類似理論: 一個原子的確會影響其他的原子, 而外部磁場就代表了影響人類行為的外在因素或情況. 當一個人對別人的影響力很強時, 社會轉變的速度不僅是很快而已, 甚至根本是突然的. 這也用來合理解釋拍手現象.

所以, 辨認模式和適應性, 是針對個別社會原子而言. 我們生存於群體之間, 透過無意或有意的模仿, 我們獲得了安全感, 甚至於利用別人提供的資訊協助自己做決策. 我們可以把模仿想像成是弱的互動, 而信任, 情感等情緒和合作及競爭等強的社會物理力量就可視為人類社會的強的互動.


六. [合作是上策] 賽局理論推測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會合作, 然而在各種情況下人們確實會經常合作, 如何解釋?

生物學家和社會理論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自私自利, 而無私也只是巧妙的偽裝. “利他行為” 一直是傳統理論所無法合理解釋的地方. 在前面章節談到社會原子和別的社會原子發生互動時, 個體是如何解決問題和利用別的原子提供的資訊和模仿. 但還沒有討論到面對和別人互動時如何競爭與合作. 但基於社會物理學的解釋下, 可觀察到當許多社會原子聚在一起時, 個體的行為如何變成群體的行為模式, 並表現出”利社會(prosocial)”和利他的傾向. 並深植於社會自我組織的機制中.

賽局中的農夫困境如以傳統理論作預測, 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會合作, 而’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 的機制使個體可建立互信並維持下去. “經常交手”使利己的整個邏輯改變, 因為他會使雙方有某種討論的機制, 只要對方一直保持合作, 自己也會採取合作. 上面所述的想法是直到最近對於人類合作行為之謎的主流想法大致總結. 但仍有一些案例表現出純然利他的行為, 並不期待對未來有甚麼回報.

賽局中的最後通牒遊戲和獨裁者遊戲的實驗一再顯示人們都傾向於成為經濟學家所謂的強烈互惠者, 願意主動釋出善意和對方合作. 不考慮日後是否有利可圖.

伯恩斯研究團隊讓志願者處在類似農夫困境的情境中, 由腦的影像可以看出參與遊戲的人在合作時在大腦處理情緒滿意度的區域相當活躍, 除了利他時能給予人類情緒上的滿足感外, 以演化的角度去解釋為經過無數次的實際生活經驗, 我們的祖先已經養成一種互惠利他的邏輯, 這種習慣已經非常根深蒂固甚至到產生本能上的錯誤.

更佳的解釋是強烈的互惠行為和社會凝聚的基本機制有關, 而且是一種更基本的社會機制, 使我們的祖先能凝聚成一個有分工機能的群體. 群體的付出與享受的不平衡通常會產生社會的反功能(dysfunction), 及有名的共同悲劇. 在實驗中心胸狹隘的少數自私者就足以破壞大團體裡合作關係的維持, 而群體的生存不能依靠失敗的合作關係. 而在群體層級的競爭中, 強烈互惠成員比列越高的群體或能採取有效策略的群體行為, 會贏過那種比例較低的群體. 演化會淘汰那些成員持利己心態的群體, 而讓具有利己主義成員的群體存活下來.

“群體自我” 解釋了為何無私的行為似乎真的存在, 因為他是大規模合作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 是社會原子的特性之一. 不過社會原子的強烈利他特質, 也不全然是好事. 雖然個體和所屬群體之間的深厚連結, 願意和群體合作, 但同時也害怕不信任或排斥不同群體的人.


七. [為何人喜歡劃分敵我] 為何多數人以一種情緒的方式來過濾事實, 以便保護並支持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團體.

在集體大屠殺及暴力行為中, 傳統傾向於把這種事件歸咎於性格扭曲的少數人, 似乎不是正常的人類社會可做出的行為. 但其實這只是基於利他心態在社會原子層次的自然演變.

利他天性對個體來說不能就個體的層次來看, 說這種天性是一種幫助別人的行為. 而必須從有助於社會凝聚力的方向來看, 視他為紛亂的群體競爭史中所產生出來的天性. 除了強烈互惠的邏輯外, 還有別的東西可以解釋合作與群體結盟, 關於一個團體最明顯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去界定他.

假設在一個資訊貧乏的世界, 對碰到的對象沒有太多的資訊可以判斷他是否值得信任. 在這個渾沌的社會裡無法建立出任何持久的信任關係, 但如果將所有人隨機的給予顏色, 卻會出現依顏色不同而自然隔離的現象. 這是偏見策略成就的自然隔離結果, 隨意標示的顏色或其他特徵可讓個體導論出某種顏色的人可能值得信任的規則. 邏輯顯示不管這些特徵是什麼, 不具意義的記號發展出來的識別方式, 最後可能會變成促進合作的有利機制.

大部分的社會人們是以個體的身份互動, 和其他人一再互動而形成瞭解與信任的緊密關係, 健康的社會互動依靠的反覆互動和強而有力的社會制度及社會規範, 消除了這些特徵的潛在力量. 但如果人的獨特性被剝除又受到恐懼強迫等手段的威脅, 人們只好依據原始而盲目的偏見來採取行為, 就很容易掉入我族中心主義的陷阱中.

群體模式一旦形成就有他的能量, 這時只要有人確實兩解這種模式的邏輯, 就能把他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導引. 這也就是狂人與社會力量.


八.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這是跨越經濟和國家因素發生在各個社會的普遍原則

在本書前面的章節已提到, 社會物理學的想法已經體認到模式,回饋和自我組織在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因而漸漸能夠掌握人類社會現象. 並看到兩種數學模式, 金融市場波動的模式和潮流與公眾意見的改變模式. 後面並探討簡單的模型怎麼有辦法解釋人類的慣常行為.

在本章中探討到貧富不均的問題, 所有國家的財產分配情形都遵守一種基本的數學形式, 幕次法則. 物理學家Jean-Philippe Bouchaud和Marc Mezard 解釋財產的價值多寡是相對的, 對於財產價值的判斷, 和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有關係, 富有的人有較多的財富可以進行投資, 一連串正向的投資報酬, 給人帶來的財富不是相加的而是相乘的.

不管人們之間的聰明才智如何分配, 都會有極大的貧富差距, 即使所有的人創造財富的本是都一樣, 仍然會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 這只基於自然產生的間單運作力量.

浮現出幕次法則的系統顯然不是處於平衡的, 他們是一直不斷演變的. 探討這非平衡系統的學門就稱為Complexity science. 如想從複雜的非平衡系統發現類似定律般的模式, 需先著眼於大處. 像定律般的可預測模式,其實是出現在許多事件的層次上,出現在統計數字裡.

如公司之所以會成長, 是因為大家合作帶來利益, 但是公司的成功卻為日後的偷懶者設好舞台, 而偷懶的行為會逐漸破壞公司賴以成功的合作精神, 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某種平衡狀態,而是一種永無休止的輪轉.


九. [未來是可預測的] 是否我們束手無策非要受制於非預期的後果不可

除了個人的聰明才智外, 真正讓我們和其他物種不同的, 是我們的合作能力, 就算是陌生人也會採取合作的手段. 強烈互惠的行為特徵, 似乎就是影響了這種分工社會工程的關鍵, 而出現這種特徵的最合理解釋, 就是經過了長期的團體競爭與衝突之後, 比較能分工的團體生存下來
.
維持高層次合作的團體, 比較有機會可以勝出. 譬如歷史上大帝國的建立和繁榮. 但團體中自然產生的貧富不均現象, 會破壞社會的互信和合作. 以及有效的經濟功能. 促使一個帝國日後衰亡的因素, 可能正是他的成功.

我們個體的聰明才智並非來自精確的計算, 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學習與適應能力, 而這永遠是我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過更重要的是, 還是我們共同解決問題的技能, 藉著學會合作或藉著其他個體所提供的資訊或有效策略.

不過最為重要的, 是我們掌握人際互動的能力, 這種互動可以支撐社會凝聚力, 建構非常複雜的人際關係網, 使整體的力量大於部分力量的總和.

0 意見: